Canon EOS R6 Mark II 在生態攝影的鏡頭選擇搭配
攝影及撰文:蝶小小的自然影像
EOS R6 Mark II 在目前中低價格帶機身的選擇,除了有 EOS R3 下放的對焦系統,還有生態攝影很重要的 RAW 連拍功能,更強的對焦與預先拍攝的功能在瞬息萬變的生態攝影上是相當大的升級,雖然 2400 萬畫素比起 4000 萬畫素以上的機種可能稍嫌不足,但對於我不以裁切來做二次構圖的狀況下,其實這個畫素量是很剛好,之前分享過 EOS R6 Mark II 在我手上的應用有什麼進步的地方,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在這段時間我使用 EOS R6 Mark II 搭配的那些鏡頭來拍動物,以及我選擇這些鏡頭的理由。
關於攝影師
施信鋒(蝶小小的自然影像)
專職在自然觀察與生態攝影的愛好者,期望透過影像傳遞生態的美好
生態攝影的鏡頭需求
在談鏡頭的選擇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如果要以生態攝影為主的裝備,大致上要有那些需求,首先機身與鏡頭基本的防塵防滴是必備的,因為蠻多時候可能會在霧氣濃甚至小雨的情況下做影像記錄,在機身有基本的防護狀況下就不至於有罷工的可能,如果是以鳥類為主的題材,那對焦性能與連拍會很重要,原則上當然越強越好,畫素可能也會有一點要求,當鏡頭焦長不夠,其實也可以犧牲畫素裁切來換焦長,不過現階段變焦鏡都能做到 600mm-800mm 了,而且還能搭配倍鏡,所以焦長已經是不太需要考慮的問題,鏡頭方面要考慮的大致上就是三個方向,視角、工作距離與放大率,視角主要考慮的就是帶景拍攝的問題,廣的鏡頭拍起來相對好交代環境,工作距離則是要考慮我們跟主角到底能拉多近的距離,原則上工作距離越遠當然越好,但如果動物就是出現在你的面前,有時候手上掛著長焦反而會變成沒有用途,放大率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這顆鏡頭能把東西拍大的能力,原則上當然越強越好,有時候拍攝的主角很小,或者我們需要做很局部的特寫,所以放大率一般的鏡頭在拍生態攝影常常會覺得綁手綁腳,甚至事後還要依靠裁切來達到我們對構圖的需求,但有些鏡頭近拍其實會掉畫質,所以運用裁切的方式滿足放大率的需求其實個人並不建議,光圈的部分倒是沒特別要求,絕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在縮小光圈工作,畢竟對於景深錙銖必較的世界,光圈很少有開大的本錢。
R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
目前在 R 系統裡面微距的唯一選擇,也算是生態攝影必備的鏡頭,在這個鏡頭推出來之後,我以為EF接環的版本可以再戰十年,但實際使用上我卻發現 1.4x 的放大倍率以我拍攝的昆蟲題材來說,算是相當的實用。以往在使用EF接環的百微時,我都會隨身帶著接寫環,當有需要更大的放大倍率就會接上使用,雖然會稍微犧牲掉自動對焦的速度,但用習慣了也不至於太困擾,不過RF版本就沒這個問題了,相當於內建了接寫環而且對焦速度也不變,可近可遠的狀況下實用度大幅提升,微距鏡的銳利度不需要特別討論,100mm 左右的焦段也很適合拍攝半身人像,但因為太過銳利反而不會是特別拿出來用的選擇,所以這個版本新增的SA控制環用途就在此處,多了一顆柔焦也可以用來當作人像的選擇,未來如果能透過韌體更新來達到無條件全時手動對焦的話,我想這顆鏡頭就趨於完美了。
RF 24mm、35mm f/1.8 MACRO IS STM
這兩顆鏡頭有差不多的特性,都是大光圈鏡頭而且有 0.5x 的放大倍率,一機一鏡也很適合當鏡頭蓋,日常一般街拍或者美食攝影也都可以勝任,而短焦有先天的景深優勢讓我在處理一些生態畫面反而比起百微更合適,小型的昆蟲或著整體偏平面的蝴蝶,比較適合用放大率好的百微來拍攝,但大型一點的昆蟲或者兩爬就相當適合用這兩個焦段來處理,先假設我們拍攝的昆蟲有超過五公分的大小,那麼這兩顆鏡頭就能拍出幾乎滿版的畫面,而且景深的處理也相對容易很多,24mm 與 35mm 如果只能選擇一,那我想35mm可能會是更安全的焦段,也是比較適合日常使用的焦段,但如果想要強烈一點的透視感,那 24mm 又無法被取代,所以這兩顆目前我都無法取捨,出門通常也會一起帶著,體積小重量輕也是它的優勢之一,帶上兩顆鏡頭其實負擔並不大。
RF 100-400mm f/5.6-8 IS USM
長焦段裡頭平價的首選,雖然焦長只有 400mm,拍鳥勉強夠用,不過放大率有 0.41x,對我來說這個鏡頭更適合來拍攝一些敏感不易靠近的題材,例如訪花中的蝴蝶,正在水塘巡弋的蜻蜓,或者紅樹林的招潮蟹,這些需要一定放大率但又不容易靠近的題材,這支鏡頭算是相當合適的選擇,重量輕搭配機身大概一公斤多的重量手持也不太會有負擔,很適合一機一鏡輕裝在森林探索,如果搭配R7等級的機身等效焦長就會變成 640mm,放大率也超過 0.5x,除了可以當作小微距鏡來使用之外,在長焦段適用的領域這支鏡頭通通都能工作,當然這支鏡頭也不是沒有缺點,如果在很極限近拍的時候,畫質會有比較明顯的減損,光圈也稍微小了些,雖然可以搭配增距鏡使用,不過畫質可能就剩下堪用的程度,但整體來說,以 2 萬以下的訂價,這顆鏡頭能提供的功能已經物超所值了。
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
R系統長焦段變焦鏡裡頭,不考慮價位的話,這支鏡頭目前會是我的首選,比起 100-400mm 焦段雖然只多了100mm,放大率也只有 0.33x,但整體影像品質好上不少,與機身都防滴塵讓我也比較放心在陰雨天使用它,鏡身紮實的結構使用起來也會比較放心,當然除了帳面數字之外,其實在很多細節都可以拿出來討論,鏡身右側的功能鍵就豐富了不少,其中在生態攝影裏頭會比較在意就是對焦距離限制器這個開關,在複雜的環境中對焦,有時候機身容易誤判合焦在前景,當對焦距離能有效的被限制在固定的範圍,除了前景的雜枝就不會合焦之外,因為對焦行程變得更短,開啟大範圍追焦的情況下成功率也會相對高很多,這顆鏡頭在搭配 1.4 倍鏡使用的時候,畫質沒有明顯的衰退,誇張一點的說我甚至看不出來有什麼變化,所以焦段就能進一步的延伸到 700mm,除了拍攝小型的昆蟲,這支鏡頭只要搭配一顆倍鏡,那幾乎就可以全程當作鏡頭蓋使用了,前陣子在泰國國家公園自駕車拍的時候,我就是這樣搭配,看見動物相機拿起來就可以拍,可近可遠相當方便,幾乎全程都沒再開過相機包換鏡頭了。
結語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RF 200-800mm f/6.3-9 IS USM 剛上市沒幾天,所以沒有列入我這次的推薦清單,不然這也會是我很感興趣的鏡頭之一,再來名單中肯定會有一些遺珠之憾,例如 RF 16mm f/2.8 STM,超廣角又有不錯的放大倍率,不過透視感太強的畫面個人比較不偏好,RF 600mm、800mm f/11 IS STM 這兩顆輕量的定焦鏡也不錯,但使用上的限制比起變焦鏡就會更侷限,其實任何鏡頭在生態攝影這個領域都有能運用的地方,例如大光圈定焦鏡就很適合用來拍攝螢火蟲,70-200mm 左右的焦段也很適合拍攝訪花的蝴蝶或者蜻蜓,但實務上來說,總不可能背個包包還要拖個相機行李箱把所有鏡頭都帶上,這其實有點不切實際,所以我的選擇通常都會是焦段範圍盡量能夠涵蓋,放大率不要太差,重量也不要太重,以我自己的習慣,除非我今天很明確知道我的目標要觀察什麼,不然我通常就是百微帶著,廣角系帶一顆再搭配一支長焦出門,這樣大部分的目標都能拍,負擔也不至於太沉重,分享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