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EOS R6 Mark II 我的生態攝影首選機 - 佳能 台灣

2023年3月6日

    Canon EOS R6 Mark II 我的生態攝影首選機

    攝影及撰文:蝶小小的自然影像

    對比我手上現役的 EOS R6 來說,二代從帳面數字上的提升,雖然看起來很有限,但畫素提升至 2400 萬,更新的感測器及 EOS R3 等級的對焦系統下放,但這些都是以EOS R6 本來就很良好的基礎做了提升,其實對焦的提升,對於生態攝影的應用上,還是蠻有感的,再來則是預先拍攝的功能加入,對於需要捕捉瞬間快門的生態攝影來說尤其重要,藉由這次的測試,我也順便藉這個機會來談談,EOS R6 Mark II 的生態攝影的應用及我對生態攝影拍攝的一些想法。

     

    關於攝影師

    施信鋒(蝶小小的自然影像)

    專職在自然觀察與生態攝影的愛好者,期望透過影像傳遞生態的美好

    IG | @anfernee30918

     

    使用器材

    相機:EOS R6 Mark II

    鏡頭:RF 24mm f/1.8 MACRO IS STM、RF 100-400mm f/5.6-8 IS USM、RF 800mm f/11 IS STM、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

     

    畫素這件事情一直是很多人棄 EOS R6 選 EOS R5 的一個重點之一,但對我的拍攝習慣來說,其實 EOS R6 Mark II 的 2400 萬是個很平衡的選擇,以拍攝RAW檔來說,記憶卡不是問題,但圖檔長期儲存可能就會對硬碟造成空間的壓力,雖然高畫素有更理想的裁切空間,個人認為攝影構圖的直覺其實很重要,所以平常我都會要求自己拍攝時一次到位,除了商用攝影之外,大致上不會改變圖檔的大小或者長寬比,至於顏色表現的部分,就是 Canon 討喜的調,ISO表現也都是一線水平,這邊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在色調處理上的習慣,相片風格的部分我都選擇中性風格,中性風格可以比較保留色彩自然柔和的影像,對於我在轉檔的時候有更好的處理空間,預設值的部分,飽和度+3其餘為0,銳利度依序為411,剩下的部分就是視情況來調整。

    阿里山的青楓,Canon 的顏色表現一直都很理想

    EOS R6 Mark II + RF 100-400mm f/5.6-8 IS USM,光圈 F8.0、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25 秒

    生態攝影很常會被問的一句話就是要不要買微距鏡,其實這是很常被誤解的一個部分,事實上以我拍攝的各類題材來說,微距鏡的占比大概只有一半,因為真正需要在意的其實是放大率,一顆鏡頭如果有足夠的放大率,用來拍攝一般大小的昆蟲其實都很足夠,在RF系統裡頭,就很多放大率相當不錯的鏡頭,例如 24mm 及 35mm的F/1.8 定焦鏡,還有我很喜歡的 RF 100-400mm,我舉例的這三顆鏡頭都有一個特色就是輕又小,同時又有相當好的放大能力。

    豔粉蝶(紅肩粉蝶),蝴蝶這類不太需要高放大率的題材就很適合 來 RF 100-400 表現。

    EOS R6 Mark II + RF 100-400mm f/5.6-8 IS USM,光圈 F8.0、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25 秒

    生態攝影還有一個迷思就是大家都很喜歡把東西拍大,其實拍大要有拍大的道理,拍小也有拍小的想法,就以交待環境來說,主角的比重就不能偏大,而想要展現生物體的細節特徵,甚至做到超微距的特寫也無所謂,以我自己的習慣來說,100mm 的微距當然是主力,先拍攝到滿意的照片後,就會思考可以使用什麼鏡頭來作表現,舉例在我使用 EOS R6 Mark II的這段時間,天氣並不是特別理想,大部分的蛙類就算在晚上也會選擇休息,但我在一片廢棄的蕉園裡頭探索還是分別找到了好幾種蛙類,牠們就各自有不同活動的狀況,為了記錄環境的狀況,此時我反而選擇運用 24mm 來拍攝畫面。

    面天樹蛙正在葉片上休息,此時可以見到眼睛的瞬膜是閉合的狀態,選擇較不具特寫的構圖也是為了要表現牠身上的保護色。

    EOS R6 Mark II + RF 24mm f/1.8 MACRO IS STM,光圈 F7.1、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50 秒

    樹旁有積水的水桶,附近果然有翡翠樹蛙正在活動,受到干擾的牠正探出頭來觀察我。

    EOS R6 Mark II + RF 24mm f/1.8 MACRO IS ST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50 秒

    中國樹蟾,小廣角的鏡頭其實很適合描述主角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EOS R6 Mark II + RF 24mm f/1.8 MACRO IS STM,光圈 F8.0、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100 秒

    台北樹蛙是冬天繁殖的種類,所以在冷的時候特別活躍,廣角透視也會讓牠的姿態看起來更活潑。

    EOS R6 Mark II + RF 24mm f/1.8 MACRO IS STM,光圈 F7.1、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50 秒

    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微距鏡就會是我首要的選擇,當我需要做局部的特寫時,這時候只有微距鏡能夠勝任,再來就是主體偏小的昆蟲,例如一些常見的灰蝶也都是微距鏡比較適合用來工作,傳統來說大家會覺得微距鏡對焦很慢,這是因為微距鏡要做精細的對焦,所以對焦行程都會比一般的鏡頭來得長,此時除了切換對焦行程的模式之外,相機本身的對焦能力就很重要了,尤其是微光的環境下,EOS R6 Mark II 能夠提供 -6.5EV 的對焦性能,所以現場有淡淡的光線,只要不是搭配光圈太小的鏡頭,原則上合焦只是快慢的問題而已。

    冷冷的冬夜居然還能看到棕靜螳在活動,在牠脛節內側紅黑黃的色塊就是牠的特徵,此時就很適合用微距鏡來做特寫的表現。

    EOS R6 Mark II +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00 秒

    偏好在淺水域活動的福建大頭蛙,自從有了翻轉螢幕之後,讓我可以更輕鬆的貼水面拍攝牠。

    EOS R6 Mark II +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00 秒

    在使用微距鏡的時候,閃燈並不是萬能的,因為大多時候用微距鏡我們會很靠近主體拍攝,此時閃燈掛在機頂為了避免過曝出力一定會大幅降低,補光的範圍會降低很多,所以正常拍攝很常出現主體曝光正常背景偏黑的照片,導致照片的反差過大,顧及景深所以光圈開不大,手持相機的狀況快門也降不下來,此時能吃光的條件就剩下 ISO 值了,那麼以 EOS R6 Mark II 的條件,個人主觀覺得 ISO 3200 以下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在竹林底層活動的蚜灰蝶(棋石小灰蝶),很常遇到光線不足的狀況,此時用閃燈直接拍就會出現比較重的陰影。

    EOS R6 Mark II +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200 秒

    適當降低手持的快門速度再把ISO值拉高,得到的影像就會比較平衡。

    EOS R6 Mark II +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1600、快門 1/125 秒

    對焦與連拍的提升,在鳥類攝影的應用上,絕對是相當大的加分,除了猛禽之外,鳥類並不是我偏好的題材,但為了熟悉相機的性能,我還是選擇早起來去觀察冬候鳥,每年的冬天到隔年的三四月間,北基地區的基隆河段都會有大批的鸕鶿來渡冬,大清早牠們就會從基隆的新山水庫飛出來沿著基隆河覓食,大佳河濱公園我覺得就是一個很適合的觀察點,不過拍攝的當下天氣條件並不理想,而我選擇較為輕便的 RF800mm 很適合我在偌大的河堤快速移動,但光圈只有 F11 在光線不理想的情況下要拍攝追焦就很不理想了,所以我改變策略選擇稍遠距離的帶景拍攝,儘管背景很複雜,但要跟上這群鳥對於 EOS R6 Mark II 來說根本就不是難事,而稍微飛近單體的追焦成功率也很高。

    EOS R6 Mark II + RF 800mm f/11 IS ST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1600、快門 1/400 秒

    儘管背景是複雜的大樓結構,我的對焦還是緊緊幫我抓住這群鳥不放。

    EOS R6 Mark II + RF 800mm f/11 IS ST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800、快門 1/640 秒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冬天其實是很適合拍猛禽的季節,尤其是平常難得一見的夜猛禽,以個人的原則來說,我會以不放鳥音以及不餵食的方式來拍攝,個人認為生態攝影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就是觀察,透過觀察來取得影像,再來談其中生態的故事,試想很多珍稀的鳥類我們其實在動物園都能拍到,但除了拍到之外,其實我們無法建立更深的連結,他平常在野外何時那裡出沒?他喜歡停棲的位置在那裏?所以好的生態影像都必須透過觀察來取得,而觀察經驗的累積也更能幫助我們找到想要拍攝的物種。

    在都市近郊其實很常聽到領角鴞的聲音,牠在野外的數量也頗為豐富,不過要看到牠並沒有很容易,主要是平常牠都棲息在高枝條而且飛起來也安靜無聲,不過冬天的時候因為天氣冷,牠們就會選擇較低的位置來棲息,同時也較方便能觀察到地面能捕食的動物,掌握這個習性,其實要觀察到牠們就沒想像中的這麼困難,不過能觀察到是一回事,好好讓你拍又是另外一件事了,在我兩趟夜間觀察的旅程總共看到六隻,但有讓我成功拍攝的只有三隻,至於站的位置滿不滿意,純粹就是看自己的運氣囉。

    EOS R6 Mark II + RF 100-400mm f/5.6-8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200 秒

    當晚的第三隻領角鴞,角度很不理想,幾乎都被枝條擋住,只能留下記錄的影像就離開。

    EOS R6 Mark II + RF 100-400mm f/5.6-8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200 秒

    二晚的第二隻領角鴞,站位角度就很不錯,完全正臉讓我拍攝,雖然沒有馬上飛走,但降低干擾的原則我通常拍攝幾張就會離開。

    EOS R6 Mark II + RF 100-400mm f/5.6-8 IS US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800、快門 1/200 秒

    其實夜觀能見到的生物很多,白鼻心也是其一。

    EOS R6 Mark II + RF 800mm f/11 IS STM,800m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200 秒

    大型的夜猛禽有好幾隻是冬候鳥,其中有些也會顛覆大家對牠們的認知,短耳鴞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並不是貓頭鷹都會住在森林裡頭,美洲大陸的穴鴞會築巢在地洞裡,而短耳鴞則是草原型的貓頭鷹,平常偏好在短草原一帶活動,這也是為什麼牠們常常在機場被捕捉到的原因之一。因為草原非常大,並不是定點守候就能夠成功的拍攝,雖然大光圈的長焦鏡能夠幫助對焦,但我依舊選擇輕便的 RF 800mm 當作觀察用的主力,因為我信任R6II的對焦在微微的月光下還是能成功協助我對焦。輕便的組合更能讓我安靜快速的移動來搜尋短耳鴞。

    降低干擾除了盡量不影響牠們之外,其實更怕的就是牠們飛走,因為一離開就沒拍攝機會了,所以在三個夜晚探索,雖然看到4隻短耳鴞,但其實讓我拍好的就只有一隻而已,在鳥類攝影裡頭所謂的拍好,大家通常更在意的是數毛照,但其實我更在意的是牠應該有的生態表現,以牠們在草原的習性,通常會偏好站在制高點,方便牠們搜尋底下游離的老鼠,所以一些短枝條或者棚架就是牠們的偏好位置,在這些位置的短耳鴞通常遠遠就能看見,甚至不需要開燈來觀察,雖然可以靠很近甚至拍很大,但就不太符合他真正野外應該會出現的樣子,所以我比較滿意的反而是牠站在偏高的短草坡上頭。當然我還要再次重申,看到跟拍到是兩件事,要成功拍攝就要看你是否準備好了,在近乎全黑的環境下你有沒有辦法調整你的相機?弱光下能否成功對焦?準備好了才有機會!

    運氣很好的觀察到一隻站在枝條的短耳鴞,但因為站太高了,反而拍起來是全黑的空景,所以不是靠近就叫做好。

    EOS R6 Mark II + RF 800mm f/11 IS ST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1600、快門 1/200 秒

    站在短草坡又正臉看我,當天晚上我根本覺得自己是天選之人了,生態攝影的樂趣就在這邊,充滿挑戰性,挑戰成功就很有成就感。

    EOS R6 Mark II + RF 800mm f/11 IS ST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1600、快門 1/200 秒

    草原其實也棲息了很多夜鷹,牠們也都偏好坐在地面隱藏自己,仔細觀察並不難找,慢慢地前進甚至可以靠牠們很近。

    EOS R6 Mark II + RF 800mm f/11 IS STM,光圈 F11、感光度 ISO 800、快門 1/200 秒

    其實很多人對於夜間使用閃燈這件事情可能都會有疑慮,包括我自己也是,這邊我想從幾個面向來跟大家分享,首先從攝影的角度出發,曝光就是光線進入感光元件的一個過程,所以夜間攝影勢必要有足夠的光線了,閃光燈就無法避免地必須使用,接著我要思考的就是怎麼使用才會對動物比較友善,這邊大致上可以有一個結論,近拍兩棲爬行動物的時候,建議加上柔光罩打散光線,除了沒有直射光的生硬感之外,對於動物瞳孔的反應也不會這麼大,遠攝的時候就無法使用柔光罩了,這時候我就會用燈架打離機閃燈,讓光線側進側出,此時只要角度打的夠大,夜間動物對於這種瞬間閃光的反應都很輕微,瞳孔也不會反射出紅白光的反應,當然你說這樣對動物完全沒有干擾都是騙人的,所以自己的道德底線一定要嚴守,拍攝的過程盡量保持安靜不開燈,拍攝的張數也不宜多,完成就離開,以上是我在使用 EOS R6 Mark II 的期間,個人對生態攝影的一些想法,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也能夠有所收穫。

    建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