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欽族部落之旅」用影像記錄即將消失的臉部刺青文化 - EOS R X 吳建衡 Ed Wu - 佳能 台灣

2019年6月17日

    緬甸欽族部落之旅

    用影像記錄即將消失的臉部刺青文化

    撰文:DIGI PHOTO、攝影:吳建衡 Ed Wu

    每個人之所以拿起相機拍照,相信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理由,有的是為了記錄孩子成長,有的則要捕捉另一半的容顏,有的為了把看到大景的那份感動保存下來,而又有多少人像吳建衡一樣,拿起相機只為了透過影像讓更多人知道世界許多角落的美好,並藉此讓雙方更加了解,看是不是就能減少一些戰亂和紛爭。

    關於 | 吳建衡 Ed Wu

    就讀大學時期剛好有機會到國外實習和旅行,也因為這些機緣,有比較多機會看到不同故事,因此在結束《台灣三太子遊 72 國》之後,決定拿起相機並透過影像將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故事帶回來台灣,並讓更多人知道。

    重要經歷

    2011~2014年 完成帶著台灣三太子遊72國壯舉
    2016年 先後拜訪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拍攝當地少數民族文化
    2017年 待在印度整整一年捕捉該國大小重要節慶
    2018年 前往北韓實際體驗人權與拜訪蒙古拍攝馴鷹人文化
    2019年 前往緬甸記錄即將消失的欽族臉部刺青文化

    拍攝器材

    相機:EOS R

    ​​​​​​​​​​​​​​​​​​​​​​​​​​​​鏡頭:​​​​​​​​​​​​​​

    RF 28-70mm F2L USM

    ​​​​​​​​​​​​​​​​​​​​​EF 70-200mm F4L IS USM

    拜訪欽族部落的動機

    相信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本身對人文紀實攝影相當熱衷,因為在每一趙旅程中最讓我感興趣的不是當地美景或是道地的美食,反而是那些居民、部落甚至是文化的歷史和傳承,我可以透過和當地人聊天,跟著他們一起生活進而了解背後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我之所以熱衷人文題材的主要原因。而在偶然機會下得知緬甸欽族有臉部刺青的文化,引發我對這個族群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產生極大好奇心,於是就促成了這一趟的旅行。

    緬甸欽族(Chin)主要生活在該國的西北部山區,他們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臉部刺青文化,這項習俗最大特色就是當地年輕女性會在臉部進行刺青,至於原因相傳是以前有君王路過此地時,驚豔當地少女的美麗容貌,於是將面容姣好的女性族人強行俘虜,後來部落長老就想到在少女面容上刺青的方法,避免日後再有這樣的撼事發生。但在當地政府的禁令之下,現在已經很少有欽族女孩接受臉部刺青,所以我決定帶著相機前往記錄這即將消失的文化。欽族有多個部落而且各有不同的臉部刺青圖騰,我這次主要拜訪了最具代表性的馬恩部落,他們的圖騰主要特色是在額頭中央畫上三叉圖案,而兩側臉頰則畫有多個整齊的半圓,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緬甸欽族是世上少數還保有臉部剌青的文化族群之一,不過因為當地禁令影響,這個古老的習俗即將從地球上消失。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3.2、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800 秒

    雖然當地距離城市路途遙遠,而且並不是很富裕,但部落居民卻相當友善也自給自足,是我這兩個禮拜的緬甸行中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8、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800 秒

    稱職的人文紀錄角色

    由於之前有使用過 Canon EOS 系統的經驗,再加上這次旅程也想藉由無反相機的輕巧優勢來減輕行囊重量,同時又不希望犧牲掉畫質,所以最後決定以 EOS R 作為此行拍攝主力。不可否認 EOS R 是一個全新的系統,但當我花了一些時間和它相處了解過後,發現它有很多設計對我在拍攝人文紀實方面帶來不小幫助。例如這趟旅程中有一張我很喜歡的作品是在當地傳統餐廳用餐時所拍攝,從畫面中還可以看見天花板上掛著翁山蘇姬的肖像。當初在拍攝這張照片時,藉由 EOS R 翻轉螢幕優勢讓我可以很從容坐在椅子上直接取景構圖,並透過多功能觸控 BAR 快速將對焦模式切換到“臉部追蹤+眼睛偵測自動對焦"(我將多功能觸控BAR指定為選擇對焦模式),以順利捕捉到當地人最自然的一面。

    又例如我在越南胡志明市機場準備登機前往緬甸時,發現兩位有著一模一樣裝份的老先生,乍看之下彷彿就像複製人十分有趣,當下為了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這難得的畫面,我利用 EOS R 觸控功能直接在螢幕上點選想要的對焦點位置並完成拍攝,這是以往使用單眼相機搖桿來選擇對焦點時所不曾有的體驗。而且 EOS R 的對焦點分布幾乎是佔滿整個畫面,再加上對焦速度也比想像中迅速,尤其是面對人文紀實這種需要把握精彩瞬間的題材,EOS R 的對焦表現在這趟緬甸的旅程中可以說沒有讓我失望過。我認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套用在人文紀實題材上也很適合,因為在任何拍攝情況下如果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反應,想必就更有機會捕捉到最決定性的瞬間,而EOS R的性能和操控表現,則扮演了很稱職的人文紀錄角色。

    要捕捉最自然的人文畫面,除了經驗外也必須善用器材的優勢,例如這張我很喜歡的照片就是藉由 EOS R 的翻轉螢幕和多功能觸控BAR拍攝完成。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10、感光度 ISO 3200、快門 1/40 秒​​​​​​​

    之所以能夠成功拍到這兩位有著一模一樣裝扮老先生的有趣畫面,EOS R 的觸控選擇對焦點以及迅速的對焦反應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4、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00 秒

    EOS R 的對焦點分布幾乎佔面整個螢幕,在面對任何突發的畫面出現時,讓我能夠透過觸控點選對焦點並從容完成拍攝。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800 秒

    這次進入欽族拍攝還發生一件有趣的小插曲。和絕大多數緬甸人信奉的佛教不同,由於曾經被英國殖民過的關係,其實欽族有許多族人是信奉基督教,而在拍攝當下為了要讓她們放鬆心情,我請被攝者做出基督徒禱告的pose,沒想到幾位阿姨們一邊擺 pose 一邊忍不住笑個不停,拍攝結束後我透過翻譯詢問才了解,原來我來到的這個村莊剛好是當地極少數信奉佛教的部落。這個經歷讓我感受到欽族人可愛的一面,雖然被我誤認宗教信仰,但是她們卻毫不介意,並且還努力協助我完成拍攝,這也讓我明白對於這些族人來說,真正的信仰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而不是那些外在的束縛。

    欽族馬恩部落的婦女們對於我請她們擺出非信仰宗教的禱告手勢,不但毫不介意反而還積極協助我完成拍攝,令我十分感動。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600 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回頭看這次緬甸行所拍攝的作品,我發現 EOS R 的畫質和以往用過的單眼相機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拍出來的影像不僅相當紮實而且也十分銳利,同時色彩的呈現豐富又不失自然。當然 EOS R 畫質有如此優異的表現,我想除了機身之外鏡頭也佔了很大的因素。我以往出國拍攝人文題材,除了標準變焦鏡外還會多帶一顆 85mm 鏡頭,主要是用來拍攝人文肖像,然而這次卻一反過去的使用習慣,只帶一顆 RF 28-70mm F2L USM,最主要原因是出發前我專門找機會試用過這顆鏡頭,發現它不僅對焦速度與準度都相當出色,就連解像力也都讓我感到驚豔,老實說我自己都分辦不出來用 RF 28-70mm F2L USM拍的照片和定焦鏡有何差別,尤其是這顆鏡頭 70mm 端拍出的人物肖像絕對符合我對畫質的要求,讓我不必再多帶一顆 85mm 定焦鏡,相信這足以說明 RF 28-70mm F2L USM 的強悍實力。

    RF 28-70mm F2L USM 這顆鏡頭的解像力、色彩還原度都讓我相當喜歡,尤其 70mm 端的表現符合我對人文肖像的畫質要求。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快門 1/125s

    透過 100% 截切可以清楚看出 RF 28-70mm F2L USM 優異的解像力。

    另外,為了補足望遠端的拍攝需求,我還多帶了一顆 EF 70-200mm F4L IS USM,並搭配並搭配具控制環功能的鏡頭轉接環(以下簡稱控制環)。像這趟旅程中我也規劃到仰光工業區拍攝當地女工下班的景象,大約傍晚 4:30~5:00 時站在工業區門口會看見許多女工魚貫而出,她們除了穿著當地的傳統長裙外,手裡也都拿著類似像便當袋的提籃,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值得記錄的人文畫面。而為了捕捉到這些當地女工最自然的神情,我必須站在相對較安全的距離拍攝她們,這時控制環和 EF 70-200mm F4L IS USM 便派上用場。至於 EOS R 轉接 EF 鏡的對焦表現,我個人認為在畫質上並沒有任何減損,而且無論是對焦速度和精準度也都值得信賴。同時在這裡也分享一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無論是RF鏡頭或控制環上面都有一個“控制環"功能,我個人相當喜歡這樣的設計,因為光圈、快門和 ISO 是我習慣自行掌控的曝光三要素,而無論是 RF 鏡頭或控制環都可以透過設定指派一個常用的功能在控制環上,以我自己為例就是將它設為調整 ISO,在拍攝時左手轉動控制環調整 ISO,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則負責光圈和快門值的調整,全程眼睛都不需要離開觀景窗,對於拍攝流暢度有非常大的幫助。

    為了捕捉仰光女工下班的人文畫面,我必須在不打擾她們的距離下使用控制環銜接 EF 70-200mm F4L IS USM 拍攝。而無論是 RF 鏡頭或轉接環上的控制環,都讓我能從容調整 ISO,搭配右手負責光圈和快門值的調整,使得整體拍攝非常流暢。

    EOS R + EF 70-200mm F4L IS USM,光圈 F4、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000 秒

    蒲甘是緬甸知名的景點之一,這趟旅程我也抽空去拜訪這個歷史悠久的旅遊勝地,親自感受這座古老城市的氛圍。

    EOS R + EF 70-200mm F4L IS USM,光圈 F13、快門 1/125 秒、感光度 ISO 400

    關於未來展望

    接觸人文紀實攝影到現在,時常會碰到有人來問我拍出好的人文紀實照片有什麼秘訣?我認為只有兩個:一是要裝得非常專業,讓對方了解你就是一個專業的攝影師,相信將肖像交給你拍攝一定沒問題;二是要裝得非常不會拍照,讓被攝者對你沒有防備之心,卸下對鏡頭的恐懼,你才有辨法拍到最好的照片。我知道這兩種方法乍看之下非常矛盾,但若仔細去思考背後的用意,就能明白我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建議。我一直都覺得拍攝人文紀實有點像賽局理論(Game Theory),在過程中必須不斷的和對方博奕,拍照與其強調光圈、快門、感光度 ISO等參數,對我來說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反而是研究每個想去地方的歷史和故事,以及跟每位被攝者的互動與回饋。

    關於未來的拍攝計劃,我想範圍還是脫離不了人文紀實,但會嘗試使用不一樣的拍攝手法,像是運用更多的打光技巧來讓影像有著和以往不同風格的樣貌呈現。接下來的行程包括與臺灣防盲基金會去緬甸臘戍拍攝義診以及服務建設,和個人拜訪位於澳洲上方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捕捉當地的原住民人文風情,想要聽聽我到這些地方的故事嗎?敬請期待囉!

    更多吳建衡的緬甸行作品​​​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4、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80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8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8、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125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320、快門 1/40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60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感光度 ISO 1600、快門 1/125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8、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00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64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3.2、感光度 ISO 400、快門 1/16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8、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125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4、感光度 ISO 100、快門 1/3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13、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125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2、感光度 ISO 160、快門 1/20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3.5、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125 秒
    EOS R + 控制環 + EF 70-200mm F4L IS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100、快門 1/32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200、快門 1/640 秒
    EOS R + 控制環 + EF 70-200mm F4L IS USM,光圈 F4、感光度 ISO 500、快門 1/800 秒
    EOS R + RF 28-70mm F2L USM,光圈 F5.6、感光度 ISO 100、快門 1/125 秒

    最後跟大家分享上面這張我在這趟旅行中,感觸最深同時也是最喜歡的一張照片。當初我要前往緬甸仰光工業區捕捉工廠女工下班的場景時,在路途中巧遇的這戶當地人家而拍到這個畫面。照片中的這戶人家是居住在工業區的一處水溝之上,他們沒有能力負擔買房或租屋費用,只是用竹竿在水溝上建造一個簡單的住所,居住環境其實非常惡劣,當我經過時剛好看到這戶人家的父母從別處挑回來乾淨的水幫孩子洗澡。這些當地居民雖然生活非常清苦,父母無法給予小孩更多物質上的需求,可是我看到的是這位爸爸對小孩無條件的關愛,以及孩子望向爸爸那親情流露的眼神。這個畫面在當下帶給我非常深的感觸!是否有想過真正的愛一定要建築在物質的享受之上?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而疏忽與孩子的相處,以為給予金錢或是物質的滿足就是愛他們的表現,又或是寧願自己低頭滑手機卻不願意進行親子互動,但有沒有想過孩子要的真的是這些嗎?對他們來說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只要能陪伴在他們身邊,就是一切。

    相關連結

    建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