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攝影:黃紹誠
回首與攝影的起源已經過去八個年頭以上,星空便是其中一切的開端。相信不少人都曾很幸運的能夠前往光害極少的秘境欣賞滿天的星空,但許多人共同的遺憾我想也正是無法拍攝出眼中美麗的銀河。甚至無論星空,連難得遇到的美景也無法親手拍下,那種遺憾實在會令人痛心。想捕捉眼中的星空,就必須學會攝影。天文攝影作為攝影的一部分,卻也是讓許多人又愛又怕的存在。
天文攝影中最簡單入門的便是星軌。由於地球自轉,星空無時不在東昇西落。星軌便是利用長曝光紀錄星星移動軌跡,只要放著相機就能享受觀賞星空的樂趣。即便是入門相機,也能拍出美麗的效果。
EOS 760D + EF-S 18-135mm f/4.5-5.6 IS STM
更進階一點的天文攝影則是拍攝銀河。銀河一年四季皆有,但其中多數人最愛的便是銀河的中心──夏季銀河。為了避免星星在照片中有明顯的軌跡,便出現有所謂的「500 法則」。這是一個經驗法則,利用(500/等效焦段),來粗略計算不脫軌的最大曝光秒數。但根據實拍經驗,此法則的結果比較適合天球座標上中緯度的天體。例如靠近天球赤道由於天體移動也會加快,因此曝光秒數必須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拍攝星空都會使用全手動(M)模式。由於鏡頭在邊緣畫質會些微衰退,光圈一般會使用鏡頭的最大光圈縮小一級,ISO 則是會調整至少 800-6400 之間。並且可以利用 live view 放大星點手動對焦。如此便可以輕易地拍出清楚不脫軌的星空了!
EOS R + EF 16-35mm f/4L IS USM
EOS 760D + EF-S 18-135mm f/4.5-5.6 IS STM
再更進階的天文攝影則必須利用一種稱為「疊圖」的技巧。疊圖是利用連續拍攝非常多張同一個天體的影像,利用軟體辨識星點對齊照片,再藉此將所有拍攝到的天體資訊合為一張等效於所有曝光時間的影像。一般常見的免費疊圖軟體有 DeepSkyStacker、Sequator等,甚至 Photoshop 也能進行疊圖。由於鏡頭具有變形效應,並且在沒有使用赤道儀的前提下,軟體若能具有自動校正變形的功能就非常實用。其中 Sequator 也是我因此非常推薦的一款軟體。
EOS R + EF 16-35mm f/4L IS USM、13sec*51 張疊圖
EOS R + RF 50mm f/1.2L USM、13sec*33 張疊圖
如果真的非常熱愛天文攝影,非常建議可以入手簡易的攝星儀。使用攝星儀便能抵銷地球自轉,使用較長焦段進行長曝光,拍攝更多意想不到的天體!下圖便是攝星儀和長焦鏡頭的搭配。
長鏡頭方面我建議可以使用低於300mm的鏡頭拍攝。若是為了機動性,建議使用如 RF 70-200mm f/2.8L IS USM 的變焦鏡頭,可以有更多變的構圖!當然若是要追求更卓越的光學品質,如 RF 50mm f/1.2L USM、RF 85mm 1.2L USM 等定焦鏡,擁有極大的光圈,焦段也都是非常適合拍攝帶景或是拍攝整個星座特寫的優異鏡頭!
EOS R + RF 70-200mm f/2.8L IS USM、 100sec*23 張疊圖
EOS R + RF 70-200mm f/2.8L IS USM、 30sec*10 張疊圖
或許有人會有疑惑,既然能利用疊圖為何還需要攝星儀呢?其中的原因牽涉甚廣,但可以先理解為天文攝影中單張曝光時間越久是越理想的。否則依照前述的 500 法則,若使用 200mm 的等效焦段豈不是只能曝光 2.5 秒?因此還是建議想拍長焦還是需要配備攝星儀比較恰當。
更進階的攝星儀被稱為赤道儀。通常是天文望遠鏡使用的,具有更高的追蹤精度,也可以拍出更深空 (焦段一般超過 500mm) 或更豐富立體的天體影像。
Vixen ED 102S 960mm + EOS 760D
Pentax 125SDHF + EOS 750D
甚至拍攝太陽都可以是天文攝影的一部分!
EOS-1D X Mark lll + EF 200-400 f/4L Extendar 1.4X + Extendar 2X
不過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發現了天文攝影的一大重點──後期處理。如果有實際拍攝過銀河或是試過疊圖的人一定會發現影像極為灰暗,要能夠成為大家眼中認為正常美麗的影像,就必須依靠強大的後期能力了!
EOS R + EF 16-35mm f/4L IS USM、20sec*6 張疊圖
但是相信有後期能力的人都理解,影像的品質和寬容度其實會很大影響後期的難易度!先就影像品質來說,影響的因素不外乎是鏡頭與感光元件。拍攝天文攝影雖然可以透過後期很大的彌補一些前期的缺陷,但是比方像差(色差、像散)或是光軸不正等鏡頭先天缺陷都會因為細小的星點而被放大!而解決的唯一辦法也只有使用更高階的鏡頭。
以近期使用過的鏡頭感受來說,RF 系列的鏡頭表現其實遠超我想像,上述的光軸和像差問題幾乎消失!尤其在定焦大光圈鏡頭更是優異,我必須說 RF 系列的鏡頭真的非常適合拍攝星空。另外在感光元件方面,主要影響畫質和寬容度。即便是好的鏡頭也必須搭配足夠細緻的感光元件才能達到最高的解析度。而越好的感光元件,也註定在越高 ISO 下依然有越好的寬容度和雜訊表現!以無反相機 R 來說,即便 ISO 提升到 6400 其實也有很好的雜訊抑制表現;寬容度的提高也讓後期對於稍微過曝或欠曝都沒有問題!
EOS 760D + EF-S 18-135mm f/4.5-5.6 IS STM、20sec*25張疊圖
除此之外,我自己對於無反相機最大的使用感受其實是電子觀景窗!拍攝星星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便是構圖。過去在使用單反時非常容易因為星星不夠明顯,造成光學觀景窗構圖很有困難。但無反完全沒這個問題,甚至如果開啟對焦輔助,還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準焦的星星位置,並以此判斷構圖的方向!最後要說如果有能力非常建議使用看看 R 和 RF 系列拍攝星空,我相信會感受到非常明顯的影像水準提升的!
介紹天文攝影的旅程就大約到這邊了。這是一門科學與美感共同重要的攝影類別,考驗著赤道儀的使用、對天體的認識、對相機設備的充分理解,以及對後期軟體處理的熟悉。但我想浩瀚的星空和深邃神秘的星際天體,仍將會繼續吸引越來越多的攝影人踏入這充滿魅力的領域!